光刻工艺
流程:涂胶→前烘→曝光→显影→后烘→检测。
挑战:先进制程(如 3nm)需多重曝光(SAQP、SAAL 技术),套刻精度要求<1nm,对光刻机和掩膜版精度要求极高。
刻蚀与薄膜沉积循环
应用:通过 “刻蚀 - 沉积 - 平坦化” 反复构建多层器件结构,如逻辑芯片的 FinFET(鳍式场效应晶体管)和 3D NAND 的堆叠层(层数超 500 层)。
案例:7nm 逻辑芯片需沉积 20 层以上金属互连层,每层线宽仅几纳米,需 ALD 技术实现均匀覆盖。
先进封装技术
作用:替代传统单一芯片集成,通过Chiplet(小芯片)或3D 封装(如 TSV 硅通孔)提升性能,降低成本。
技术:
扇出型封装(Fan-Out):将多个芯片集成在有机基板上(如台积电 InFO)。
混合键合(Hybrid Bonding):通过铜 - 铜键合实现芯片间电气连接,间距达 1μm 以下。
四、质量控制与洁净室
洁净室标准
半导体制造需在 **Class 10(每立方英尺含≤10 个 0.5μm 颗粒)** 的洁净室中进行,人员需穿戴防尘服,设备定期消毒。
污染源控制:气流方向(垂直层流)、湿度(45±5%)、温度(23±0.1℃)严格监控,避免颗粒、静电和化学污染。
在线检测(Inline Metrology)
在每道工艺后实时检测,如:
光学缺陷检测:扫描晶圆表面,识别纳米级颗粒或图案缺陷。
薄膜厚度测量:利用光谱反射法或椭偏仪测量沉积层厚度。
数据反馈至工艺设备,实现闭环控制(如调整刻蚀时间或沉积速率)。
五、行业挑战与趋势
技术挑战
物理极限:摩尔定律放缓,3nm 以下制程需引入 GAA 晶体管、CFET(互补场效应晶体管)等新结构。
材料创新:二维材料(如石墨烯、MoS₂)和碳纳米管有望替代硅基器件,提升电子迁移率。
供应链安全
关键设备(如 EUV 光刻机)和材料(如高端光刻胶)受出口管制影响,推动各国自主化进程(如美国 CHIPS 法案、中国 “十四五” 半导体规划)。
绿色制造
半导体制造能耗占全球 1.5%,趋势包括:
节能设备(如节能型真空泵、LED 照明);
废水回收(刻蚀废液处理后回用,回收率超 95%);
可再生能源(如台积电采用太阳能供电)。